涨了策略操盘,涨了,都涨了。
想不到,已经“凉”了一半的暑期档,终于迎来了超级大爆款,《》。
南京照相馆
这部电影早期宣发并不多,然而靠着点映期不断发酵的口碑,看过的观众无不变成“自来水”,奔走相告,自发宣传。
到正式上映,就彻底止不住了。
票房,3天破4亿,连续逆跌打破预期。
而最终预测也从12亿,12.9亿,涨到了16亿。
到今天,预测已经达到了37亿,剑指40亿!
口碑更是炸裂。
开分8.5分,直接锁定2025年十佳。
而3天的洗练不仅没有缩水,反而涨了0.1,目前已经是8.6的高分。
要知道,到了8分线以后,差了0.1那就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8.6的分数,已经可以列入国产片经典之列了。
电影用类型片的底色,通过我们在历史书上看过的照片,重现当年的历史切片,这个角度非常新颖。
而作为38岁的新导演,申奥在极度克制的同时,也能保证高情绪性,实在太难得。
当然最精彩的部分是,作为一部主旋律情绪的电影,申奥依然没有放弃人物塑造,在电影中,有两个角色极具复杂性,且阵营不同,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对照关系。
翻译官王广海,他是中国人却甘愿帮助日本人,可即使如此却仍然坚持自己不是汉奸。
他并没有认为自己在做坏事,而是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甚至期盼着日本人能胜利,这样中国就能脱离苦海了。
在王广海的心中,他自私地认为自己很聪明,早早就站队成功,还能拯救同胞于水火之中。
而直到最后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傻。
而另一个复杂的角色,就是片中的大反派“伊藤 秀夫”。
这个角色一开场时,许多观众还误以为是一个正面角色,帮助主角很多次,甚至说如果没有他,小邮差早就死了。
虽然后面有反转,但很多人还是对这个设计颇有微词。
认为“伊藤”的存在,淡化了日军的残暴性,而后面的反转又那么生硬,是不是就是按照正面角色写的,最后为了完成任务,强行把他变成坏人?
很多观众不解,为什么申奥要设计这么个角色。
但只要细看,把伊藤从头到尾的动机理顺之后就会发现——
伊藤从一开始就是坏人,他比其他日本人更坏,更恶毒,也更虚伪。
而揭露日本人“伪善”的本质,就是申奥藏在电影里最狠的一招。
虚伪,是刻在日本人心里的东西
王广海与伊藤有一定性的对照关系。
如果说王广海的行为是出于自私和愚昧,是从内而外的,那伊藤就是受环境影响,是从外而内的。
在伊藤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被军国主义思想异化的过程。
的确,伊藤帮助过主角很多次。
他救了小邮差的命,让他洗照片逃过一劫,还给他发放了免死金牌策略操盘,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而在私下里,伊藤也会给孩子发放零食,甚至看到被日军掳走的凤华,他的表情都是满脸无奈,撇过头不想看。
但这能证明伊藤是好人吗?
绝对不是的。
伊藤说过,自己当战场摄影师就是为了满足祖父在中未能侵占北平的遗憾,从踏入中华大地那一刻起,伊藤就已经是军国主义思想的伥鬼了。
甲午战争
而他转变的根本,是军国主义思想带来的阶级概念。
日本军国主义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服从,是下级对上位者的无条件服从,进而演变成对中国人生存权利的无意识剥夺。
老版《黑太阳731》,日军教导新兵的第一堂课就是一句话:
“中国人是马路大,不是人”
而在《南京照相馆》中,第一场虐杀俘虏的戏份,日本少佐依然也是在威逼那些新兵们,让他们亲手杀掉中国俘虏,以此来灌输中国人没有生存权利的概念。
电影里有很多场戏份——
日本人互相鞠躬,奉承,赔笑,转过头去就对着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挥刀劈砍,刚才的礼貌荡然无存。
再看伊藤,表面看善良敦厚,但在少佐枪杀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时,他并没有任何要阻止的举动,反而举着摄像机抱怨任务困难:
“子弹太快,可能捕捉不到镜头。”
下一场戏,翻译官王广海摆好被砍头的姿势,伊藤拍照后,又不断称赞自己真厉害,拍摄的照片很完美。
纵观全片,伊藤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在面对中国人被屠杀的场景时,从未表现出难过的表情,只是被吓了一跳后马上强装镇定。
但真正能让他难过的,是拍不出好的照片!
在伊藤眼里,照片才是大于一切的东西,天皇的任务才是他生命的全部,甚至要大过中国人的性命。
电影的开头,申奥导演就用一组蒙太奇来表达伊藤与其他戕害中国人的日本人是一样的。
枪与照相机的剪辑,一个是打在中国人身上冰冷的子弹,而另一个,则是日本人通过宣传,来掩盖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国际骗局。
要论罪过,那些战场摄影师的罪过更大!
时至今日仍然还有很多人不想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也是拜他们所赐!
再回看伊藤做的“善事”,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为了拍照的妥协——
给孩子发糖块,是感谢王广海帮他拍了一张“厉害”的照片。
拯救小邮差,第一是为了让他洗照片完成任务,第二则是逃避杀人。
但,这是伊藤不想杀小邮差吗?
不是的,当时的他只是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压力,在他的眼中,杀死小邮差其实和吃烤蜘蛛一样,没人会在乎蜘蛛怎么想,只是自己不敢吃。
他不敢杀人,仅此而已。
此外,伊藤在给小邮差写免死金牌时还专门备注“两日内”。
这一点直接点破日本人的小心眼,骨子里根本不想让小邮差活下去。
而第一次洗完照片后,随口一句“中国人的照片不重要”,不仅点透了伊藤的虚伪,也为结局的反转留下伏笔。
为了所谓的艺术追求,能让自己伪装成人畜无害的日本人,这是伊藤的第一层矛盾。
而第二层是来自于日军。
军国主义思想带来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上位者的阶级优越性。
前文说过,伊藤是出身于高官家庭,祖父参加过甲午战争,而伊藤就是为了补全祖父的遗憾才来到中国。
从初始动机开始,伊藤就跟“善良”没有任何关系了,他就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
而第一次拍摄时,伊藤就被旁边的少佐给了一个大嘴巴,旁边骑马的大佐后立马呵斥:
“他的出身不是你一个农民能得罪得起的!”
而伊藤此时虽然连连鞠躬,嘴上说着要找到德国胶卷为少佐送上照片,其实心里已经暗爽到不行。
再之后的剧情,伊藤几乎都是在跟大佐直接接触,以“关系户”的身份在军营活动。
身份的优越感,结合对照片的艺术追求,再回看伊藤看到凤华被掳走时的表情,是心疼被欺负的中国女人吗?
不是,他是为那个日本人脸红,裤子都不穿就招摇过市。
给日本丢人了!
顺着这条线继续深挖,就会找到伊藤转变的底层逻辑——
大佐一直训导他,不让他与中国人做朋友,让他杀人,让他亲自扣动扳机。
而在上位者的逼迫下,伊藤为了证明自己,所以他必须杀掉中国人,必须做一个明面上的坏人。
但伊藤很懦弱。
他举着枪颤抖许久,都未能扣动扳机,最后竟然选择了用关口借刀杀人,来逃避现实,逃避任务。
到最后,伊藤与其说是“原形毕露”,不如说是“恼羞成怒”,自视清高又卑微懦弱,歇斯底里冲向了小邮差。
而伊藤的结局,申奥更是杀人诛心。
作为军国主义的继承人,作为崇尚艺术的新生代——
伊藤在切腹自杀这一体现日本人文化崇高尊严与体面的仪式上,竟然怯懦了。
切腹自杀不只是捅一刀就结束,以“一字型”为例,刀进入身体后,还要把刀从左到右横移,划开腹部这才算结束。
而伊藤在刀进入身体后,就因为巨大的疼痛无法坚持,倒地不起。
最后还是大佐作为介错人,把伊藤射杀,连生命最后一刻的体面未能实现。
至此,申奥完成了对“伊藤”的终极塑造——
他就是一个虚伪的、懦弱的、自视清高却连尊严都没有的日本人。
最后
纵观伊藤全片的举动,他从未把中国人当人看,一切的取舍只是为了拍照完成任务,光宗耀祖。
而表面上看恭恭敬敬,背地里却视人命如草芥,认为自己的照片大于一切功勋,可在大佐的威逼之下,又不得不通过杀人证明自己。
虚伪、伪崇高、自我矛盾。
伊藤当然恶心,但申奥想表达的是,能够异化他的,能把一个崇尚艺术的二世祖,逼成战争狂徒的,是背后更丑陋的民族与文化。
——全文完。
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